第七百零六章 泾水渠成!赏功不欺心!(1/ 2)
堪堪秋收,泾阳瓢口,几十万人连绵一片,虽然无法靠前,但是也能看到山野之下,渠水之畔皆是黑光膀子。
两岸青山,一条白石大沟从峡谷穿过,东西山源挤满二十六县的百姓,远处,还有从陇西,赶来的老秦人,一脸激动难以自已。
“关中,再也不是以前的关中了。”
同样,在大渠的四处,也有着楚国的水工。
一个个在都在这最后的时刻,帮助秦国的郑国,李焕等水家众人做最后的勘验。
然而,他们的脸上,从最开始冷讽,到现在的惊慌。
楚国为什么要送粮食给秦国,不就是为了让秦国能够在三个月之内,能够赶工完成这最后一步精修的工种吗。
秦国花了三年时间来挖掘。
但最后可堪使用,便要看最后,漕渡斗门的精修,一旦出现半点差池,必然会让整个大渠功亏一篑,这就是为什么楚国,应该说天下各国都根本不看好秦国这一次赶工修渠的举动。
其实,别说是他们,在最开始,就是郑国,李焕都不看好。
但是,老秦人在这三月之中,死了多少人。
差点陷入到饥荒遍野的境地。
然而,楚国人看到的不仅是这一次,秦国居然真的精修了大渠,最让他们惧怕的,是秦人从君王到庶民,居然上下同心,连成一体。
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。
相传,只有再尧舜禹汤身上,才会出现的品质,居然在这个年青的秦王身上所展现。
这就太让人害怕了。
楚国使者紧张的来到了瓢口最后一处引水口前,额前满是大汗,他紧张的张望着远处赶来的水工,那是他们楚国的水工。
人刚到,他便开口询问道:“怎么样,如何?这水渠可堪一用?”
他语气里充满了最后的挣扎。
楚国交代的任务,他是知道,送了这么多的粮食,结果,不仅目的没达到,还帮助秦国修建了这样的大渠?要知道,这大渠,能灌溉多少泥土。
让多少凶土变成沃土,他们心里是明白的很。
这不是反而助长了秦国了吗。
水工摇头说道:“主官,那三千七百里大小渠,精修之下,无一差池,水家相助,秦国此渠成后,可为天下第一,比之都江堰有过之而无不及啊。”
主官听完,一阵眩晕。
喃喃道:“怎么可能,都江堰比这渠大得多。怎么可能。”
水工摇头,继续说道:“功能不同,如何相比。都江堰虽大,但远在巴蜀,多用作赈灾,产粮反而少一些,这条大渠,一旦成功,关中一年之富,不算陇西巴蜀,就比得上楚国全境,至于为什么如此,秦王等会便会昭告天下,长官细细一听便知了。”
水工的话音一落。
主官直接晕厥了过去。
晕厥前,他知道,这条大渠,怕是要让天下震惊和恐惧了。
午时刚过。
嬴政在瓢口的高坡上,微微抬起头。
示意李斯可以开始了。
李斯来到早已准备好的行礼台上,微微俯视,眺望极远,面前的老秦人一脸的振奋之色同样看着李斯和嬴政。
李斯看准时辰,高声道:“瓢口之外的所有斗门,渡槽,干渠,毛渠,支渠交接口再次查勘完毕,无一差错,干渠两岸的迎水之名众井然有序,只待放水!”
此时。
百官汇聚,除了苏劫,和镇守在外的郡守将军。
咸阳留下了一两个掌事大吏。
咸阳在内,泾阳方圆二十六县的百姓,县令,县长,还有各国商贾,士子,还有百家,包括负刍,孔鲢皆都来到了早已准备好的观礼台上,云集此处。
泱泱渭水。
涛涛不绝。
嬴政激动的看到这一幕。
没有人比他这个君王还清楚,郑国渠对秦国意义。
以及千百年后,对中华土地的意义。
此渠一成,秦国将会成为天下唯一一个,不惧怕灾害的国家,这是何等的恐怖。
想到这里,嬴政不由思虑起了秦国六世余烈。
终于,在今日,秦国将会彻底张开他的爪牙!
嬴政心道:“太傅,政儿快要做到自己的誓言了,政儿定要让这秦国的明月,照亮天下百姓的窗檐!!”
嬴政神色一正。
终于,他迈出了自己的脚步。
李斯躬身退后。
嬴政头戴王冕,手扶穆公剑。
宽大的王袍和渭水的波流一般。
在众人眼里飘荡而起,显得厚重威严。
烈阳照印着嬴政英姿的轮廓,却似乎还没有秦王内心的炙热,天下人民,各国士子,泱泱几十万百姓,目光全部集中在青年嬴政的身上。
负刍心惊。
孔鲢惊惧。
他们都是没有来过秦国的,秦王嬴政都是只是听人说起,说他如何的少年英才,如何的天生帝王,有古之贤君的风貌。
儒家更是嗤之以鼻,不用儒家,如何算的上好的帝王?
负刍本略小于嬴政,本就不服。
现在这么一看,易地而处,怕是都会紧张的两腿哆嗦。
嬴政看着百姓,目光坚定,随即,两眼划到了渭水之上,道:“百姓们,寡人是嬴政。”
百姓们顿时激动的热泪不已。
“大秦万年,大王万岁。”
嬴政回道:“大秦万年,秦人万岁!”
巨大的声音不绝,让山谷为之荡波,让四海为之震鸣。
良久的歌颂之后。
嬴政再次说道:“渭水滔滔,在秦国关中境内可谓是无有显阻,乃是天赐佳水,但是,寡人亦于历代先王一般,时长在想,为何我秦国拒守渭水百年,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?关中八百里秦川,千里无阻,为天下所无,可为何,秦国数百年,却荒芜薄收,民陷饥困。”
嬴政的话。
让在场陷入一片噤若。
也许,远方的百姓听不见。
但是,他们却能看到,那孤高在上的身影,此时却看起来,有一些悲凉和不甘。
便如老秦人从来都是与天争夺生路一样。
嬴政感怀的说道:“秦地民众朴实厚重,又化进戎狄部落近百年,尚武之风深植朝野,可是,我秦国却为何没有一支攻必克,战必胜的精锐之师。”
嬴政的这番话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